亚洲:全球贸易转移的中心

凭借全球贸易,世界仍然紧密相连,但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结构一直在发生变化。一些主要经济体正转向与地缘政治上更紧密的伙伴进行更多贸易,而另一些经济体则继续深化其地理和地缘政治领域的国际贸易网络。

亚洲处于全球贸易结构变化的前沿。贸易模式的变化将如何发展尚不确定,但该地区的四个主要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解这些趋势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预测该地区经济格局的形态和该地区在全球市场中的作用。

亚洲内部的贸易联系正在加强经济相互依存

亚洲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贸易一体化地区,仅次于欧盟。2022 年,亚洲贸易额的近 57% 来自该地区,高于 2000 年的 54%。这与大多数其他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地区的区域内贸易份额有所下降。亚洲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推动力是跨境制造业供应链的快速增长。亚洲内部贸易的约三分之二是“中间产品”,即用于制造其他商品的零部件。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其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这一点尤为突出。2023 年,东盟占中国贸易总额的 15%,高于 2010 年的 10%,而中国占东盟贸易总额的 20%,高于 2010 年的 12%。《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涵盖亚太地区的 15 个经济体,可能会推动进一步的一体化。

随着亚洲经济体贸易的扩大,一些经济体选择地缘政治上关系密切的贸易伙伴

亚洲经济体越来越多地参与贸易,地缘政治可能会影响这种增长的形态。从全球来看,2017 年至 2023 年,商品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约 5%。许多亚洲经济体的年度贸易增长更快:东盟增长 6%,中国和印度增长超过 7%,越南增长 8%。

地缘政治可能会对这种增长的形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开发了一种衡量贸易“地缘政治距离”的指标 —地理距离的类似物,可以量化一个经济体与其贸易伙伴在地缘政治上的接近程度。

根据这一指标,2017 年至 2023 年,中国的平均贸易地缘政治距离下降了 4%;日本和韩国的地缘政治距离分别下降了 4% 和 6%。这表明这些经济体的贸易已经转向地缘政治上更接近的伙伴。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和印度的地缘政治距离保持稳定;他们的贸易继续涵盖广泛的地缘政治范围,尽管地缘政治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重塑他们的贸易关系。

某些亚洲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连接器

2017 年至 2023 年期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下降,但东盟成为这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连接器”。在此期间,东盟从中国的进口激增,而东盟向美国的出口也越来越多。就越南而言,从中国的进口额翻了一番,增加了 500 亿美元,而对美国的出口增加了 600 亿美元。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尽管不那么明显。

就印度而言,其与俄罗斯的贸易大幅增长,反映出能源资源进口增长了 12 倍。与此同时,印度一直在增加对欧洲和美国的电子产品、药品、橡胶和塑料等产品的出口。尽管地缘政治紧张,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的地位仍然强劲,且其出口份额近年来略有增加,从 2019 年的 13% 上升至 2023 年的 14%。

外国直接投资趋势可能预示着贸易进一步重组

外国直接投资 (FDI) 可以预示贸易的变化。根据 fDi Markets 的数据,印度宣布的绿地投资激增,2022-23 年与疫情前平均水平相比增长了约 35%,制造业、电子、IT、医疗保健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期,东盟宣布的绿地 FDI 增长了 10%。相反,2022-23 年宣布的对华投资与疫情前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 60% 以上。

这些变化表明,一些亚洲经济体的连接器作用(投资从中国转向其他亚洲经济体)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印度投资的激增为预期其作为全球商品和服务供应商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