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利用经济特区推动经济增长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在孟加拉国国内创造一个友好的商业环境仍然是将该国转变为一个万亿美元经济体的主要瓶颈。孟加拉国的经济特区可以在塑造该国经济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简称SEZ)是为扩大贸易平衡、就业和有效管理而有意建立的一个领域,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商业和贸易法律及惯例。东道国在经济特区采取免税、配额、减少法律规定等政策,以鼓励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入该国。

经济特区的概念起源于爱尔兰、中国台湾和其他一些亚洲四小龙国家。

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深圳成立于1980年,被指定为测试市场导向政策和吸引外国投资的实验。在经济特区实施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简化法规和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在深圳取得成功后,又陆续建立了260个新的经济特区,实行类似的政策。多年来,经济特区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共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并帮助中国实现了产业现代化。

在孟加拉国,在该国创始人谢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的领导下,经济特区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随后的政府更迭,该倡议直到21世纪初才实现。第一个经济区吉大港出口加工区成立于1983年,但在2010年孟加拉国经济区管理局(BEZA)成立后,该国开始积极发展经济区。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总理采取主动行动,确保利用外资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

孟加拉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向经济特区迈出一步,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工业家在开办新企业时遇到的时间限制和行政障碍。同样,就外国直接投资而言,外国公司在孟加拉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很难不经过大量的文书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孟加拉国经济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必要在达卡和吉大港的中心地带建立一个工业区。因此,BEZA的倡议为孟加拉国带来了福音。

BEZA(孟加拉国经济区管理局)是一个政府机构,负责孟加拉国经济区的建立、开发、运营和管理。出口加工区(EPZ)、经济特区(SEZ)和高科技园区是目前已建立的三类经济区。孟加拉计划到2030年将经济区扩大到100个,并通过正在进行的 “智慧孟加拉 “计划创造一个更加顺畅的外国直接投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