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日本经济复苏持续好转




从第二届日本安倍政府上台的2012年12月起持续的经济复苏到2017年3月已达52个月(4年零4个月),超过1990年前后的“泡沫经济景气”,达到战后第三长已成定局。内阁府7日发布的2月景气动向指数维持了“景气改善”的判断,预计3月以后也将持续复苏趋势。日元贬值使企业收益改善起到了支撑作用,但个人消费不振,家庭经济缺乏景气好转的实际感受。

但对于中国,近来,许多观察人士正把当今的中国,比作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泡沫经济,却很快迎来了经济“停滞十年”的日本。

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的确,两国宏观经济之间的共性问题非常明显、难以忽略:两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均居高不下,快速集聚的外部财富支撑了商界大肆购买全球优质资产。而如今,两国的投资“钱景”在观察家眼中,都成为了“断头路”。

如今的中国经济正如35年前的日本,正在经历一场房地产与股市的泡沫,面临飞涨的债务、上升的违约风险,以及向僵尸企业无止境地提供的贷款。

在最近的一场高级别政策研讨会上,一位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指出,当今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让他回想起了那些曾围绕日本经济展开的讨论,而两者的内容近乎完全一致。

如今的中国与过去的日本,两者之间究竟有何相似?

日本的前车之鉴

日本的过往经历,由于其短时间内的高速增长而被称为奇迹。在1980年,日本的人均GDP还比美国低30%。10年之后,这一差距就缩小到了17%。美国学者傅高义所著的《日本第一》一书中,就描绘了当时日本的奇迹精神。

但在1991-2003年间,日本的经济增长近乎停滞。这一时段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其间日本的GDP增长仅有年均0.7%,远低于之前十年的年均4.6%。

最初的衰退逐渐演化为了持续的制度性萧条。到了2002年,日本与美国之间的人均GDP差距,甚至比1980年代30%还要大。

许多人担心中国是否将要遭遇相同的命运,而衰退甚至可能蔓延到全球范围。然而尽管宏观经济指标非常重要,但不同国家的宏观数据下,通常隐藏着许多不同之处。

问题出在哪里

在证明拿中日两国做对比的合理性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到底做错了什么。学界通常认为,问题要么出在人口上,要么则应当怪罪日本政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派则指出,受到融资约束影响的企业无法通过执行所需的投资实现增长。

金融体系和政策反应当中的问题,只能延长萧条时间和恶化局势,却并不是导致萧条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经济数据,就会发现停滞的其实是生产率增长,而其也成为了经济下行的一大主要原因。在1983-1991年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全要素生产力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4%;这一数字在“失去的十年”降低到了0.2%。

在日本这样一个富国,生产率增长通常是由创新和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所驱动的。在“失去的十年”间,日本的研发投资增长率有所放缓,技术转化率也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例如当时计算机在日本的普及速度,就要慢于美国和韩国。

日本泡沫经济景气从1986年到1991年持续了51个月。最长纪录是小泉政府时代2002年起到2008年持续的73个月。目前的经济复苏如果持续到今年9月,将超过1965年到1970年高速增长期的“伊邪那岐景气”(57个月),升至第二位。

2月的景气动向指数(2010年为100)中显示经济现状的一致指数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为115.5,3个月来首次改善。日本央行3日发布的3月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短观)也显示出企业景气判断持续坚挺。

此次经济复苏开始的2012年12月正值欧债危机趋于缓和、全球经济好转的时机。日本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安倍经济学”通过央行的货币宽松及财政刺激措施带动日元贬值股市走高,以大企业为主收益改善。

2014年4月消费税税率上调至8%后经济一度遇冷,但并未下滑至衰退局面。良好的海外经济形势及公共项目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之后尽管两次推迟将消费税上调至10%,但家庭节约开支的倾向根深蒂固,消费一直上升乏力。

与每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伊邪那岐景气”和保持5%前后的“泡沫经济景气”相比,2013年以后一直持续0.3%至2.0%的低增长。非正式员工的增加使收入拉开距离,日本工资上调也并不充分,这些成为人们未能普遍感受到经济复苏的原因。